123排行榜,探索世界,了解各类奇异学识!

1950年 如果志愿军三炸水门桥彻底成功(最终能否将美军全部歼灭)

时间:2022-12-24

继这部电影之后,水门桥电影上映,志愿军三炸水门桥在真实历史中是存在的,27军80师240团3营7连是执行这个任务的部队之一

TIPS:本文共有 637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3 分钟。

在电影《长津湖》的宣传照片中,有一张“钢铁七连”所有战士们的合影,他们站在著名的水门桥前。继这部电影之后,《水门桥》电影上映,志愿军三炸水门桥在真实历史中是存在的,27军80师240团3营7连是执行这个任务的部队之一。

美军在长津湖一战中大败,落荒而逃,从长津湖战场撤下来的美军奉命撤退至兴南港回美国。志愿军为了封堵美军的退路,拼尽全力三炸水门桥。由于志愿军弹药不足,即使是拼尽全力,也只是将水门桥炸出了一个口子。

美军很快调来了修桥的器材,不到1个小时的功夫,就修好了志愿军三天炸毁的断桥。水门桥修复后,美军陆战1师撤退成功。

图|水门桥被炸后的照片

《水门桥》电影中也有这一情节,不禁让人心有不甘,战士们拼死炸断了水门桥,却还是让美军逃了过去。如果志愿军三炸水门桥彻底成功,最终能否将美军全部歼灭?

2021年国庆期间,《长津湖》电影上映,里面的情节主要是描写了朝鲜战争中的一部分情节,将70多年前战火纷飞的场景呈现在世人眼前,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情怀。我们看到的《长津湖》电影只有一半,完整的《长津湖》有6个小时。

《长津湖》的下集《水门桥》在2022年的春节档上映,7连接到紧急任务支援兄弟部队炸毁水门桥,伍千里在炸桥过程中壮烈牺牲,弟弟伍万里也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战士。

水门桥距离美军的后方基地兴南港只有60几公里,朝鲜北部遍布高山,地形复杂。长津湖通往兴南港只有一条道路,那就是水门桥。美军至少有1400辆汽车和数十辆坦克需要通过,以美军陆战1师为首的联合国军大约也有3万人。

1950年,朝鲜在这一年遭遇了百年难得一遇的寒冬,尤其是到了11月份和12月份,长津湖附近地区的最低气温已经达到了零下40摄氏度。在历史上水门桥战役是长津湖战役的一部分,驻扎在这里的志愿军原先是江南的三个军。

抗美援朝任务紧急,因此很多战士上了火车才知道是要远赴朝鲜作战。志愿军路过东北时,大部分战士还穿着原先部队在南方过冬的单薄冬装,由于东北棉服有限,只有少部分部队在这里换装。

因此刚入朝时,就有不少战士冻伤,因冻伤减员,部队人数每日递减,有时候比因为战斗负伤而减员的数量还多。由此可见,朝鲜的极寒天气,对我军造成了多么严重的后果。

我们再来看下长津湖战役,敌我双方的武器装备差距究竟有多大。美军陆战1师,坦克139辆,榴弹炮共有432门,汽车3800辆。美军拥有绝对的领空权,空中的侦察机和战斗机数百架。美军的食物和衣物都十分充分,有吃不完的罐头和鸡腿。

图|美军战斗机

中国志愿军第9兵团有什么呢?坦克、飞机没有,山炮有12门,汽车45辆。除此之外就只有步枪和手榴弹,志愿军最厉害的火力就是手榴弹。战士们穿的是单薄棉衣,根本抵御不了零下30-40摄氏度的寒气。战士们的食物只有土豆,他们却说道:“吃一个土豆能打三仗!”

志愿军第9兵团向世界最精锐的部队发起猛攻,美军的31团号称“北极熊团”,在志愿军的围攻下,已经全军覆没。31团长麦克莱恩上校在作战中阵亡,赶来接替指挥的中校费斯也被射杀。

师长史密斯知道陆战1师是美军的荣耀,也是美军的排面,不能就这样覆灭在中国人手中,否则不仅会成为联合国军各国的笑话,也会让世界各国瞧不起。

总指挥麦克阿瑟最终决定,与其反击全部阵亡还不如撤退,体面地输也未尝不可,大不了卷土重来。美军已经覆灭了一个团,不能再丢一个师。

长津湖开战前,志愿军所有官兵对世界头号大哥美国的战力有所警惕和高估,毕竟对手的国家实力摆在那里。我们还不能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经验来对付美军,在绝对的装备优势面前,志愿军每个战士越挫越勇。

中国志愿军在与联合国军交战,即使动用5倍的兵力,也很难消灭美军一个团,要付出惨重的代价。1950年11月25日,朝鲜战争第2次战役爆发,由于天气十分恶劣,第2次战役推迟了2天。

美军的陆战1师也并不是软柿子,宋时轮的战术要是放在解放战场和对越反击战中,敌人肯定已经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中国志愿军这次面对的敌人非比寻常,美军这支部队(陆战1师)已经有160年的历史。这支部队是美军精锐中的精锐,他们战斗经验丰富,军官大部分都是在二战期间的将领。他们拥有世界最先进的武器,是一个让人头痛的对手。

图|宋时轮

陆战1师进入朝鲜后,战绩也非常不错,他们的战斗力是美军中最强的。美军陆战1师是第一个打进汉城的部队,也是第一个冲上仁川的部队。

中国通过战争,看到世界的参差,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中国的战士们在武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用“气”补上了“钢”的不足,在抗美援朝打起了中国的气势,我们自己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美军陆战1师即使是在我军的包围中,仍不放弃反击,他们甚至尝试穿插到长津湖西线,进行反击。志愿军拼死抗击,最终抵抗住了陆战1师的反击。陆战1师的战略没有实现,如果他们反击成功,朝鲜的历史将会被改写。

11月27日,我军准备充分,准备对美军在长津湖地区发起突袭,志愿军共计兵力10万余人,敌人共计大约3万余人。美军面对这次突袭毫无准备,战役刚开始就被志愿军分割成5段。

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到了第2天清晨才意识到了危机,此时的美军已经被我军包围,各个击破。联合国军已经掉进了志愿军的圈套,他们想要完成原本计划好的任务,已经明显不可能了。

麦克阿瑟最终决定撤出长津湖,尽可能地将主力部队从战场上撤下来。麦克阿瑟对海空部队下令,必须拼尽全力,保住陆战1师,集中火力以掩护陆战1师撤退为主,不可恋战。同时,深陷志愿军包围的陆战1师和7师都接到了撤退的命令,迅速制定了撤退计划。

首先在空军的掩护下,带领主力军撤出长津湖战场,到简易机场的下碣隅里集合,然后从古土里经过水门桥回到大后方,到了这里美军算是安全了,最后乘坐事先准备好了的航母离开逃往朝鲜南部。

其中,古土里到兴南港唯一的通道就是水门桥,这座桥非常关键。水门桥全长不足10米,宽不到5米,但是却十分坚固。这座桥是美军撤退的必经之路,这座桥的重要性,第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与敌人都心知肚明。

水门桥对美军来说十分重要,如果不能守住,以陆战1师为首的联合国军会被俘虏,大量的武器装备很有可能会落在我军手里。水门桥就像是敌人的逃生门,而且只有一个。

图|水门桥

水门桥是美军最后的退路,我军如果能够把美军堵在这里。只需要3天的时间,后续的支援部队就会赶过来将敌人全部歼灭。这一战如果胜利了,将会推动整个朝鲜战争的进程。

在长津湖战役开始前,宋时轮就已经预料到美军的所有动向,在美军撤退的必经之路都做好了伏击准备。

朝鲜天气十分寒冷,志愿军死伤数量较大,冻伤导致战斗减员,第9兵团投入第二阶段的兵力有限。来支援的志愿军战士们并不是因为速度慢没有追上,而是志愿军迂回来到指定地区没有选择走最近的道路或者公路。

他们是为了躲避美军的飞机绕开公路,走山路、多绕路,以此来躲避美军在空中的封锁,所以志愿军的追击速度一直比美军慢。

美军在长津湖战役中败下阵来,由最开始的“向北突围”改成“向南溃逃”。“圣诞攻势”已经彻底宣告失败,他们最急迫的问题已经不是如何赢得战争,而是如何体面地撤出战场。

麦克阿瑟动用了几百架轰炸机来掩护陆战1师主力军撤退,轰炸机在空中对我方阵地进行轰炸,敌人的炮火十分强悍,为陆战1师炸出了一条路,在志愿军的阻击中艰难前进。

美军的航空母舰和舰艇已经在兴南港口等候,美军想要体面地撤出战场,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可不想就这么放过他们,下令对美军进行层层拦截。

由于美军拥有绝对的制空权,白天作战我军毫无优势,晚上就成为了志愿军最好的出击时间。我军在朝鲜很多战役都是这样的,白天丢失的阵地,志愿军们会利用晚上夺回来的。

志愿军在阻拦敌军的过程中,遭到了美军坦克和大炮的轰炸,由于敌人火力太猛,我军伤亡惨重,很难将“发疯”的美军拦截。

11月29日,美军的飞机大炮已经打开了下碣隅里和古土里的通道。美军正集中火力继续推进,地面和空中相互配合对我军进行立体式攻击。敌人的飞机在空中开路,20军58师172团3连连长杨根思接到的命令是将敌人拦截在下碣隅里外围1031高地。

杨根思深知任务艰巨,打起十二分精神与战士们守在高地上,与阵地共存亡。杨根思带领战士们前后击退敌人8次,双方火力相差很大,打到最后只剩下杨根思和两名严重受伤的战士。

杨根思用生命捍卫了坚守的阵地,真正与阵地共存亡。离杨根思阵地6公里处就是水门桥,这是美军唯一的救命稻草。美军跨过去了就是逃生桥,没有跨过去就是他们黄泉路上的奈何桥。

陆战1师想要逃离被围歼的命运就必须跨过水门桥,直达兴南港,到时候志愿军的支援部队哪怕是开最快的车,夜以继日也追不到陆战1师。宋时轮和史密斯都注意到水门桥这个重要战略位置,一场桥梁争夺战即将开始。

史密斯为了保护水门桥,派出了一个营的兵力和40辆坦克,守卫着这个生命通道。

志愿军有一支部队(营级侦察分队)提前赶到了水门桥,战况紧急,他们所带的炸药并不多。当天晚上,他们严格按照上级指令进行炸桥。仅仅用了一夜的时间,就在坦克大炮面前将桥面炸毁。

水门桥的损坏程度,志愿军战士估计至少得用一个星期修好,才能达到那种可以通车的程度。次日早上,美军的工兵营开车拖来了一些特殊的机器,只用了一上午的时间就把损坏的桥梁修好了。

修好后的桥梁,不仅人走没有问题,就连卡车在上面来回经过都非常牢固。侦察分队的战士们着急了,敌人用半天的时间就修好了桥,昨天为了炸桥死去的战友算什么?桥能通车任务就不算完成,他们必须还要再炸一次桥。

12月4日晚,志愿军战士利用地势巧妙隐蔽,顺利来到桥底下。安装好炸药,第二次炸桥成功了。桥的一边被炸出了一个口子,想要修补至少要用1个星期的时间。

就在志愿军战士们以为任务完成了的时候,白天另一支美军部队赶了过来。他们用飞机运来了钢制的材料和厚重的木料,很快补上了桥上的缺口。

这座桥看上去比之前还要牢固,战士们眼睁睁地看着数十辆坦克顺利通过。美军为了万无一失,加强了对桥的守卫,40辆坦克、数10门大炮,另外还有一个加强营的兵力。

敌人向志愿军战士展示了他们誓死守卫这座桥的态度,志愿军不得不向上级求助,因为想要再次偷袭已经是不可能的了,敌人这次的守卫更加严密,想要完成任务只能以命相搏。

数百名志愿军战士背着炸药包连夜赶到水门桥,80师240团3营7连就是支援部队之一。连长姜庆云率部下赶到,制定严密的计划后立即开展行动。战士们忍受着饥饿和严寒,在美军的炮火下前进。

姜庆云和战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冲破了美军的火力封锁,将桥成功炸断,想要修补看上去根本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了。

姜庆云和战士们配合默契,用了一招声东击西吸引敌人的注意,一部分战士正面抵抗,另一部分从侧面潜入炸桥。最终他们用生命将桥成功炸断。

图|姜庆云老人

下碣隅里离古土里只有18公里,美军在这段逃亡之路上,他们平均每公里就会损失34人。美军在志愿军的围追堵截下,走完这18公里花了整整38个小时。

志愿军主力还在赶来的路上,只要三天的时间就能将美军的陆战1师一网打尽。麦克阿瑟多次向杜鲁门提出,请求对新中国使用原子弹。

这点并没有吓到中国,毛主席在会议上弹了一下烟灰说道:“原子弹不过是帝国主义用来吓人的纸老虎,他们有原子弹,要想使用还过不了联合国这一关。我们的手榴弹,使用起来却是没有限制的。”

水门桥上的巨大缺口没有几个月根本很难修好,我军只要3天的时间,支援部队就能赶过来将美军一网打尽。大家都以为炸桥任务顺利完成了,但是落后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

史密斯看着被炸断的桥也着急了,如果他们不能在三天之内,古土里的美军将退无可退,最终迎来被剿灭的命运。

这一次,来拯救美军陆战1师的不是他们的上帝和五角大楼,而是日本的三菱重工。日本为了帮助美国应对这次危机,召集了上千人连夜制作M-2钢梁。南韩的美军飞机将这座钢梁空运至水门桥。

原本只需要4套桥梁结构就可以,为了以防万一,日本人多做了一倍。果然,2套桥梁结构在落地时不慎损坏,还有一套不慎掉落在我军阵地,剩下的刚好够搭建一座桥梁。

美军的工程营仅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就把志愿军花了6天时间用生命炸毁的桥修好了。美军最终在最后的时间搭建好了他们的生命通道,凭空造出了一座桥。志愿军58师师长听说敌人能顺利从桥上通过时,气不打一处来,他认为是团长没有完成任务,放跑了美军。

团长红着眼睛让师长去战地亲自看看,只见7连战士几乎全部牺牲,6连129名战士全部冻死在阵地。这就是抗美援朝战场上著名的冰雕连。师长再看向水门桥,有被炸的痕迹,钢铁桥梁结构下面是一座残破的石桥,可以看出它之前经历了什么。

图|冰雕连(剧照)

师长没有再说话,泪流不止。志愿军们在冰雕连中一名小战士的口袋里搜出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他的最后遗言:“我爱我的祖国和家人,我更爱军人的荣誉,来到朝鲜战场我就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哪怕冻死,我也要用生命捍卫我的阵地。”

长津湖战役在遗憾中结束了,美军顺利逃出生天。有人说,当时炸桥只炸断了一截,并没有把桥完全炸毁。如果志愿军将桥炸塌,美军还能顺利通过吗?

答案是,美军还是能顺利通过。不得不说落后真的限制了我们的想象,水门桥原本就不长,全长不足10米。志愿军战士们他们已经尽力了,如果美军与日本国家落后一点,那么美军的陆战1师就已经被歼灭在朝鲜战场。

十几年后,美军还是忘不掉当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战役,他们始终不愿承认那是美国在朝鲜战争史上最长的一次撤退,只是对外说换了攻击方向。对于这场战役,美军仍然心有余悸地说道:“多亏了这中间工业文明的差距。”

美军陆军作战处处长曾经说道:“如果志愿军拥有我们的武器,有充足的补给。这对联合国军来说,将会是一场屠杀。朝鲜战争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我们赢在了装备武器,却输给了中国战士的信念。”

图|冰雕连战士的绝笔书

如果不是因为距离原因,美国也能制造出和日本相同的大型桥梁钢结构。当时美国与中国的差距非常大。70多年前,中国与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15;钢铁产量为1:146;空军建设为1:3.6。

新中国在海军方面毫无建设,我们的海军与美国的比值为0:100;部队各方面的机械化建设比值为1:1000;志愿军战士们吃的食物是土豆,而美军吃的是鸡肉、鸡蛋、牛奶。

痛定思痛,当时我们与现在强军的差距远不止一个维度,根本就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如果不是抗美援朝战争,我们还不知道工业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有多么重要。此后我们边打边发展工业,虚心学习,建造我们中国自己的坦克大炮。

只有看到和承认敌人的强大,才能知耻而后勇,发愤图强。到了“金城战役”时,我们国家已经拥有了1400辆坦克和3000架各类飞机。

志愿军第9兵团在战斗中伤亡达5.2万人,冻死饿死导致减员的就有将近3万人,其中冻死战士有4千余人。

第9兵团不得不从朝鲜战场上撤下来休养整顿,长津湖一战,志愿军将敌人引诱至地势险要的地区开展,让美军的现代化机械师受到牵制,他们的重武器优势无法施展。

图|鸭绿江断桥

这一战彻底扭转了朝鲜战争的局势,将联合国军赶到了三八线以南地区。两年后,第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来到了鸭绿江江边,深情地望着长津湖方向。他的战士们曾经在那里伤亡惨重,留下了血泪。他脱下军帽,向长眠于长津湖的英雄致敬。

我们现在处于和平年代,是因为先辈们把后几代人的仗都打完了。忘战必危,牢记落后就要挨打。有“弹”不用和无“弹”可用,完全不同,落后永远只能遭到敌人的降维打击。

我们转型不易,新知识内容立足于正能量、实用,觉得《1950年 如果志愿军三炸水门桥彻底成功(最终能否将美军全部歼灭)》对你有帮助,请留言收藏!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台儿庄战役我军密码屡遭破译 改用白族方言当密码(把日军整蒙了)

台儿庄战役我军密码屡遭破译 改用白族方言当密码(把日军整蒙了)

...朝鲜战场上,由于美军掌握着顶尖的电子侦察技术,中国志愿军的无线通信往往会遭到美军的窃听,因此时常会导致军事机密的泄露并造成严重损失。然而美军曾在一次窃听过程当中截取到一段无线通信之后始终无法破译,其间...

2023-10-05 #历史趣闻

真实的战争:第五次战役的总结和相关文章错误观点的纠正

真实的战争:第五次战役的总结和相关文章错误观点的纠正

...的之所以失败的根本原因,还是由于以彭老总为首的部分志愿军高层的错误判断,继续着过去的惯性思维,进行着一种自认为有效、但对方已早有对策的军事方针而导致。李奇微李奇徽接任美第八集团军司令后,决心以装备和火...

2023-05-01 #历史趣闻

开国上将邓华 朝鲜战场上让美军胆寒(为何1959年回国后销声匿迹)

开国上将邓华 朝鲜战场上让美军胆寒(为何1959年回国后销声匿迹)

...和林彪元帅青睐的,他也是唯一一位全程参与抗美援朝的志愿军将领。他曾在不少战役中威名远扬,可就是这样一位曾经在朝鲜战场上大放异彩,拥有卓越军事才能的开国上将,却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被军队革职。不但邓华将...

2023-01-03 #历史趣闻

开国上将邓华 曾是志愿军司令(为何1959年回国后被撤职)

开国上将邓华 曾是志愿军司令(为何1959年回国后被撤职)

...展中的红军、八路军、解放军,以及后来抗美援朝的人民志愿军。他一生中立功无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更是当上了代理总司令,可是却在1959年回国时遭到了撤职。大好前程就此覆灭,他做了什么,以至于要得到如此严重的惩...

2023-10-04 #历史趣闻

抗美援朝的最大叛徒 致“万岁军”伤亡六千余人(邓华怒骂其败类)

抗美援朝的最大叛徒 致“万岁军”伤亡六千余人(邓华怒骂其败类)

...过这一系列行径后,他还要求成为一名韩国士兵。对此,志愿军副总参谋长曾恼怒地称之为败类。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最大叛徒,人人都恨不得得而诛之的谷中蛟。这个在关乎所有将士生死存亡的紧要关...

2023-01-14 #历史趣闻

1951年中美就朝鲜停战谈判 志愿军身上的冬装(击溃美军心理防线)

1951年中美就朝鲜停战谈判 志愿军身上的冬装(击溃美军心理防线)

...中国建国以来的第一场大战,在这场持续三年的战斗里,志愿军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在世界上立起了中国陆军世界无敌的称号,打破了美军的无敌传说。抗美援朝虽然持续了三年,但其实在第一年,五大战役...

2022-12-30 #历史趣闻

美军老兵眼中的长津湖:中国人不停地冲上来 脚都烂了(我别无选择)

美军老兵眼中的长津湖:中国人不停地冲上来 脚都烂了(我别无选择)

...此,中国军队制定了诱敌深入的计划。在撤退的过程中,志愿军故意留下很多破枪烂炮,伪装成狼狈的样子,给美军以假象。除此之外,志愿军还放掉了第一次战役中的俘虏,并告诉他们:“我们没多少人,只想保护鸭绿江上的...

2022-11-28 #历史趣闻

26万志愿军横渡鸭绿江 美军飞机为何发现不了(5大原因躲过侦察)

26万志愿军横渡鸭绿江 美军飞机为何发现不了(5大原因躲过侦察)

...助信息之后8天内迅速决定派兵支援朝鲜。10月19日,中国志愿军26万人秘密横渡了鸭绿江,顺利在朝鲜北部潜伏下来,最后突然发动袭击,凭着简陋落后的武器装备和后勤供给,中朝合力给当时装备世界一流的美军打得溃不成军...

2023-05-06 #历史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