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排行榜,探索世界,了解各类奇异学识!

假如宋高宗与明代宗互换位置(大宋和大明会有怎样的变化)

时间:2022-12-08

明史讲义·夺门有这样一种流行的观点,宋高宗赵构之所以阻挠宗泽、岳飞等人抗金北伐、一味地向金国求和,主要是担心金国将徽、钦二宗遣返,动摇自己侥幸

TIPS:本文共有 843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7 分钟。

导言

“明廷一意用于谦,庙算先定,较之南宋,唯主和而徽、钦卒不能返,景帝非真欲上皇返者,而不知袭宋高宗之故智,以和议误军事。”——《明史讲义·夺门》

有这样一种流行的观点,宋高宗赵构之所以阻挠宗泽、岳飞等人抗金北伐、一味地向金国求和,主要是担心金国将“徽、钦”二宗遣返,动摇自己侥幸得到的皇位。

甚至连明史大家孟森先生在点评景泰帝时,也引用了这个观点,认为朱祁钰城府远不如赵构,不知道用议和、示弱来阻挠明英宗的回归,结果明明不愿意却又不得不迎回英宗。

明代宗与宋高宗

这番对比倒是让我产生了极大兴趣,倘若宋高宗和明代宗互换位置,南宋和明朝的历史轨迹会有怎样的变化呢?“徽、钦”二宗与明英宗的命运会就此改变吗?

“靖康之难”和“土木堡之变”的差异

“靖康之难”和“土木堡之变”分别是宋高宗和明代宗的人生拐点,在论证二人互换的构想之前,我们先来细致地对比一下“靖康之难”和“土木堡之变”的细节。

靖康之难vs土木堡之变

乍看之下,靖康之耻和土木堡之变有着惊人的相似。

1、当朝皇帝和朝中重臣遭遇不测,统治阶层出现真空。北宋的首都被围困并攻破,太上皇、皇帝、中央高层以及绝大多数皇室成员尽数被金人掳走,金人甚至按照皇室名册四处搜捕隐匿的皇室宗亲。大明虽然是在边境遇险,首都和皇室无虞,但是作为国家精锐的京军尽丧,诸多随行的文武重臣全部牺牲。

北宋国都——东京汴梁城

2、剩下的皇室成员和高级官员很快采取措施,推举有资格的人登基皇位,统领朝政、一致抗敌。赵构和朱祁钰都是最佳人选——宋朝仅剩下赵构具备资格,大明虽然有资格的藩王较多,但是只有朱祁钰在北京。

但是二者仍然有很大的差异,这也是最终造成赵构和朱祁钰不同命运的根本原因,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

其一,从战局本身来看:土木堡是偶然性事件,而靖康之难是北宋躲不开的厄运

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身陷囹圄

我们先来看土木堡之变,这本是一场完全可以避免的战役性失败。

也先本来就有很大野心,在短暂地笼络、统一了蒙古各部后,借着对朝贡的不满兴兵作乱。蒙古分兵四路,从辽东、宣府、大同、甘肃四处发起进攻。辽东和甘肃的入侵虽然引起了不小的骚乱,但明军据守边镇不出,蒙古人也只能劫掠一番就撤退。

明朝依托长城展开的“九镇戍边”

明代自永乐开始改变朱元璋在北疆全面防守的策略,收缩兵力在“九边”,即长城内侧的九座边镇。特别是从宣德年间开始,长城外的据点几乎全部放弃,卫所制又逐渐废弛,北疆的防御完全依赖于机动兵力的短促突击。

所以当也先重点进攻大同和宣府两个边镇时,确实很有必要集中京军主力驰援反击。这里是北京西北的重要门户,不容有失。而皇帝御驾亲征,似乎也确实是最好的选择,这种身先士卒的气势可以及极大地鼓舞士气。

影视剧中的明英宗与王振

但问题是明英宗的这次亲征是十分鲁莽和随意的,贸然出征、准备不足。朱祁镇和王振在一开始就极大地高估了明军的战斗力,一方面是由于正统年间在西南用兵讨伐缅甸的成功,另一方面是朱祁镇的个人膨胀。

而朝臣们无法抗衡王振,他们组织了一支庞大的文武随行队伍,以便及时劝谏明英宗的冒险举动,并尽早让其班师回朝。

明军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

整个亲征队伍主要由京军构成,几乎囊括了三大营的全部精英,团团护卫着明英宗、宦官以及文武大臣们。这更像是皇帝出巡游历,几十万人的大军只带了一个月的口粮,却声称要去草原荡平瓦剌之患。庞大臃肿的行军阵型,被各种銮驾、辎重拖累,还要受到不懂军事的王振胡乱指挥,一出征就是混乱的局面。

一路的大雨泥泞后,明军赶到了大同,得知阳和方面遭遇惨败,亲征队伍未战先挫、士气低落,甚至出现了慌乱。明英宗和王振这才感觉到事态的严重性,慌忙回京。

土木之变作战态势

匆匆忙忙赶到大同,未曾与瓦剌交战就仓皇后撤,明军早已经人困马乏、粮草紧张。偏偏王振还私自改变回京路线,改变南下走紫荆关入内长城的安全路线,反而北上经宣府→怀来→居庸关路线回京。最愚笨的是王振指挥明军在土木堡露营,这里地形复杂且不易取水,数十万京军在这里完全施展不开,最终完全陷入混乱和溃败。

实质上,土木堡完全是一场错误指挥下的无妄之灾,也先一方不过三万多骑兵。明军其实只要选择宣府或者怀来这些有城池的地方据守,都不至于陷入如此绝境。

金军

反观“靖康之难”,实则是北宋方面的全面溃败,黄河以北几乎毫无纵深可言。

北宋的灾难始于“海上之盟”,宋徽宗眼见辽国被新崛起的女真打的奄奄一息,就想趁机夺回燕云十六州。但是他却任用无能的童贯为主帅,导致能征善战的种师道被排挤,结果不但没能从辽国手里夺回“燕云十六州”,还被金国冠上了背弃盟约的帽子。

金军第二次南下

彻底吞并了辽国的女真人,看着南面腐朽不堪的大宋已经门户洞开,很快从燕京、西京(即北京和大同)分两路南下,攻伐大宋。金军的第一次南下,西路军围困了太原,东路军直接进抵汴梁城,只是在各地勤王之师的威胁下不得已和谈后撤。倒是让宋徽宗在惊吓与慌乱中,禅位给宋钦宗。

但是没有燕云十六州作为屏障,河北山西两地对金军来说几乎是一马平川,他们很快就第二次南下。此时宋廷内部还爆发了严重的政治内耗——禅位的徽宗想复位,太上皇和皇上以及支持他们的朝臣们展开了激烈的内斗。

燕云十六州

趁此机会,金军再次兵分两路,不仅东路军顺利抵达汴梁城外,西路军也攻破了太原、抵达汴梁西面。两路金军此时不再有孤军作战的危险,从容地围困了汴梁,其间不断向北宋朝廷索要金银,甚至要求钦宗出城并直接扣押了他。

昏聩的宋廷急于求和罢兵,不但无限度满足金国的无理要求,还主动遣散了从各地赶来的勤王之师。在一个月的讹诈、掠夺和恫吓之后,金军掳走了徽钦二宗和王公贵族,把繁华的东京汴梁掠夺一空。而忠心耿耿的宗泽等人在河北积极募兵,试图从后方打击金军、救援汴梁,却被钦宗的诏书阻止。

抗金名将宗泽

其二,从全局来看:土木堡之变看似危急,实则对大明只是皮毛伤;靖康之难却让宋朝尽失黄河以北,造成北宋的灭亡。

尽管京军尽丧、皇帝被掳,一干文臣武将的精英也尽数牺牲,但土木堡之变后的大明依然根基稳固。

瓦剌没有借机吞并大同和宣府两座边镇,而是快速北撤。随后也先在喜宁的撺掇下,重整旗鼓,挟英宗屡屡扣边,向大同守将索要好处,并试图进攻北京。

明朝方面利用这段间歇,已经从北直隶、山东、山西以及河南动员了相当数量的后备军,包括各种备倭兵、漕运兵在内的杂牌部队也调遣了过来。他们经过短期的训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战斗力,依托北京周边由长城、城墙、堡垒构筑成的防御工事,以及明军在火器上的优势,漂亮地打了一场“北京保卫战”。

于谦与“北京保卫战”

“北京保卫战”的结果,既是于谦的功劳,也证明了明朝尚未完全衰败,只是处于高峰向下滑坡的阶段。大同、宣府两座边镇的失利和京军的覆灭,确实让大明的统治者们陷入了短暂的慌乱,但是反倒是让贤能之人倍出。更何况两京十三省和九个边镇中,绝大多数都没有受到波及,国家实力尚存,景泰帝的新政权很快就稳定了局势。

因景泰朝得名的“景泰蓝”

最可贵的是,土木之变,反而让大明有了一次改革立新的机会。

景泰帝在位期间任用贤能、整饬吏治,让明朝出现了新的气息。王振的倒行逆施,招致了官僚群体的不满,因此景泰朝文官和武将重新得到了更多权利。特别是于谦,大力改革了军队和防务。如果不是夺门之变,景泰帝或许会给大明恢复更多元气。

宋徽宗的字画功夫一流,治国理政却是不入流

而大宋的形势就差了很多,靖康之难本身就是“北宋”的终章,它昭示着大宋政权的弊端和矛盾已经达到了顶峰,在金国的进攻下再也难以支撑。靖康之难以前,宋朝的政治生态就已经败坏的一塌糊涂,能臣悍将得不到施展,满朝尽是庸臣和奸臣。

北宋有种师道、宗泽、李纲等等有能力的武将,军民的抗击也十分英勇,他们在河北、山西组织了很多义军,有效地打击了金军。但是无奈掌权者太过昏聩无能,他们一心只想求和罢兵,甚至还担心义军尾大不掉,威胁自己的统治。

金军骑兵

原本借助海上之盟,北宋还有机会夺回燕云十六州,以此为屏障抵御金军。结果因为童贯与种师道不合,相互掣肘,两次被辽国击败。

“而金兵已南下破檀、蓟,至玉田。蔡靖遣药师、张令徽、刘舜仁帅师出御,其夕,令徽遁归,靖与部使者诣药师计事,药师欲降。”——《宋史·郭药师传》

后来金军南下,黄河以北多有战将逃窜,导致整体形势恶化。金军第一次南下时西路军遭到太原守军的英勇抵抗,使得东路军孤军深入、不敢久战。然而太原被一直围困,始终没有救援,数月后城破,金国得以两路并进,再无后顾之忧。

绍兴和议

而赵构当权后也未有太大改观,压制国内军民的抗金斗志,最终以“绍兴和议”,与金国以淮河为界。

这种巨大的损失根本上都是宋朝统治者的昏聩无能造成的,他们原本可以收回燕云十六州,把新生的金国挡在燕京和雁门关一线。结果却误国误民,让无数英勇的军民白白牺牲、痛失大好河山。

其三,从敌对势力来看:瓦剌没心思也没胃口覆灭大明,而金国灭宋之心则矢志不渝。

金太宗vs也先

瓦剌的野心,要从明朝和蒙古的关系谈起,这里有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

洪武朝全力构建北疆防备体系,把残存的北元隔绝在长城以外自生自灭。朱元璋的这种战略在当时来说是十分成功的,经过几次出兵漠北,他感受到北元在广袤的漠北四处流窜、难以根除,长期讨伐只会劳民伤财。索性不如坚守长城、以逸待劳,以卫所和军屯来开发边疆、以藩王戍边来避免武将造反,既有效地解决了蒙古问题,也做到了休养生息,还巩固了中央集权,一举三得。

而蒙古人被隔绝于长城之外,逐渐被贫瘠、荒芜的草原消磨掉了心气,尽管他们十分憧憬和缅怀大元朝的辉煌,却没有几个人立志要夺回大元疆土。游牧民族松散、自由的习性,很快让北元走向了分裂和颓废,他们又回到了部落的时代。

永乐大帝

永乐帝迁都北京后,为了廓清新首都的安全隐患,五次出征漠北,进一步将蒙古各部纳入大明的朝贡体系中。到了正统年间,虽然很多蒙古部落仍持有敌对态度,但起码他们的蒙古大汗——黄金家族的嫡系,对大明持有“礼敬上邦”的态度。

“也先谋南侵,强其主脱脱不花王。王止之曰:‘吾侪服用,多资大明。彼何负于汝,而忍为此。天道不可逆,逆之必受其殃。’”——《明英宗实录·正统十二年》

因此在正统十二年,当也先像大汗脱脱不花建议南侵时,遭到了断然拒绝,显然不少安分的蒙古部落已经适应了明蒙的新关系。

成吉思汗与“黄金家族”

但是作为瓦剌部的首领,也先一直怀有野心,这与他的出身有很大关系。也先并非是“黄金家族”的成员,从他的祖父马哈木开始,就一心想要替代“黄金家族”,成为草原上的真正霸主。

当然也先十分清楚,想要撼动强大的明朝、重建大元天下,是极为虚妄的事情。在土木堡之变前,他继承了家族一直坚持的“一石二鸟”策略。即通过蒙古各部和大明的矛盾,来推翻“黄金家族”,实现蒙古内部的统一。同时也损耗大明的实力,为将来逐步击败大明打好基础。

也先不听,言:‘王不为,我将自为。纵不得其大城池,使其田不得耕,民不得息,多所剽掠,亦足以逞。’”——《明英宗实录·正统十二年》

在脱脱不花第一次拒绝了也先的建议后,他直截了当地表露了自己的打算,就是要不断骚乱明朝边境、制造明蒙矛盾。

明英宗受困于瓦剌

即使在俘获了明英宗之后,也先的想法仍然没有太大的变化。从英宗亲征到溃败逃到土木堡,这都是也先始料未及的,他根本没有想到会把明朝皇帝和庞大的京军一网打尽。面对这样的“天赐良机”,他没有任何的准备。

如果也先有深远的图谋,在俘获英宗之后,他就应当清醒地立即向北京突袭,而不是给明朝喘息的机会。后来他采纳了叛变太监喜宁的建议,整合大军企图攻占北京并拥立明英宗,藉此建立傀儡政权。

进攻北京失败后,喜宁还向他提出了很多荒诞的设想,比如从西北向大明腹地进军图谋南京,最终在南京拥立明英宗、成立傀儡政权。

也先的狗头军师——叛逆喜宁

从也先的这些图谋中可以看出,蒙古贵族早就不指望再次统御汉人了,他们见识到汉人的顽强不屈,因此试图建立傀儡政权来谋取更多经济利益。

而且瓦剌在实力上远不如大明,整个蒙古是一盘散沙。土木堡事变时,也先不过是逞一时之威短暂号令蒙古各部,一旦战事失利,他就再也难以聚集整个蒙古的力量。相比较而言,当时大明的统治还是根深蒂固的,尽管京军尽失,于谦仍能在短时间集结力量击溃瓦剌。

一旦瓦剌失利,再也难以占取主动权,在战场上无法获取主动,明英宗实际上只能是瓦剌和谈时抬高自己身价的底牌而已。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金国对大宋江山的觊觎之心,则是昭然若揭。

不同于瓦剌,女真族刚刚推翻了辽国的统治,金国是一个新生的国家。相比于腐朽糜烂的辽国和大宋,金国正在不断地发展壮大,没有内部矛盾掣肘。再加上女真族善战且狡猾,他们的骑兵十分强大,在面对宋朝昏庸的守将时十分得心应手。

西夏人

金国人先后联合了宋朝和西夏,彻底覆灭了辽国,把辽国的大部分国土尽数吞并,其中就包括对宋朝极为重要的“燕云十六州”。

此时朝气蓬勃的金国,看到摇摇欲坠的大宋占据着肥沃、富足的国土,自然想占为己有。实际上早在灭辽之前,宋朝两次进攻辽国的失败,就让金国看到了它的虚弱。金兵南下之后,一路的征战更印证了金人的猜测。

尽管也有很多宋人抵抗,但是宋廷却一心求和,反而遣回勤王之师、下诏制止义军。金国人看到宋朝统治者如此昏聩,自然不肯放过大好的机会,因此就有了靖康之难。

岳飞的宿敌——金兀术

靖康之难以后,金人十分清楚自己穿越河北、山西直抵黄河沿线,后方不完全稳固,所以很快撤回了北方。等他们逐步加强了黄河以北的统治后,又开始继续追击南宋政权。金人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彻底覆灭汉人的宋朝政权,攫取更多领土和资源。

假想1:赵构变成景泰帝

风波亭

通过对“靖康之难”和“土木堡之变”的一番比较,对宋高宗和明代宗的时代背景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此时来看第一个构想:假如宋高宗坐在明代宗的位置,会有怎样的变化?

当然,假设的前提是宋高宗保持他登基时的能力、城府和性格,我想主要有三个关键点。

一是明朝会不会迁都南京

很多人或许觉得,以赵构的性格,肯定会和南宋一样,力主南迁。但我却觉得,赵构不可能支持南迁,他反倒会支持于谦。

理由十分简单,一旦南迁,他将无缘皇位。

徐有贞以天象为名提议南迁

在土木堡之后,南迁备都的建议是在景泰帝登基前提出的,也就是确立了坚守北京后才决定推举新帝。推举新帝的目的是为了快速稳定中央的局势,组织对北京的防御。

如果南迁至备都,压根就不用急于推举新帝,完全可以效仿正统年间构建“太后+阁臣”的摄政团队,最多再选出一名德高望重的亲王加入。这样一来,赵构此时的身份就完全没有优势了,大明在南方有很多藩王,资历都比他高,特别是明宣宗的兄弟们。

易地而处的赵构如果想要登帝,唯一的选择就是坚持留在北京。明廷在紧迫的形势下急需推立新帝,外地藩王又“远水不解近渴”,只能选择在京的他。

大明边镇图景

况且以大明的实力,并不至于仓皇逃窜。蒙古在辽东和甘肃没有占到任何便宜,也先的大军只能从大同、宣府深入,而此时北京已经集结了不少勤王之师。以赵构的眼光和谋略,他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如果坚守住北京,这就是一件巨大的功劳,可以大大地加固自己的皇位。

二是如何处理英宗

我们再来看英宗回归这件事情,其实如果不考虑子嗣继承的问题,大可不必视朱祁镇为洪水猛兽。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迎回太上皇,再礼待于深宫中,这是最好的选择。

明代唯一经历太子立废的皇帝——明宪宗朱见深

毕竟景泰帝的位置是群臣推举的,也得到了孙太后的认可。他本人临危受命、力挽狂澜,拯救大明于危难之中,既合法又有功。况且新帝登基本身也是对朱祁镇的一种保护,朱祁镇在瓦剌得知消息后还很高兴的。

基于这种状况,朱祁钰既然已经登基,朱祁镇的太上皇身份也已昭示天下,于谦那句“天位已定,宁复有他!”,不仅是安慰朱祁钰,更是大实话。

朱祁镇原本是没有任何理由复位的——如果朱祁钰恭恭敬敬地把他敬养在宫中、不该换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兄弟二人甚至可以交流治国方针——本身就是皇室、群臣和天下百姓认同的结果,于情于理,没有复辟的借口。

南宫复辟同样是一场无妄之灾

即使考虑子嗣继承这件事情,换到景泰帝位置的赵构,也完全有办法彻底消除英宗的威胁——那就是直接让英宗消失。

上策,是暗通款曲,让瓦剌的人帮忙解决掉英宗。

中策,则是在英宗回归途中制造事故,一劳永逸。

下策,就是在英宗回归后想办法解决,既然可以幽禁,就完全可以暗杀。

想想真实历史中,明英宗能够在南宫中幽禁数年而没有生命危险,不得不说也是一种奇迹,主要还是朱祁钰太没有城府。而赵构则没有这些障碍,以他的城府,想除掉明英宗恐怕并不是难事。

三是对大明的后继国运会有何影响

“高宗恭俭仁厚,以之继体守文则有余,以之拨乱反正则非其才也……帝方偷安忍耻,匿怨忘亲,卒不免于来世之诮,悲夫!”——《宋史·高宗本纪》

十二道金牌逼停北伐

史学界对宋高宗赵构的评价可谓是毁誉参半,他于宋室微末之际撑起半壁江山,让宋朝得以再存续一百多年,可称得上是一位“中兴之主”;但是他一味压制国内的求战派,甚至赐死岳飞,错失兴复北部疆域的时机,饱受诟病。

如果他到了大明景泰朝,这种情况很可能会有所改观。赵构本来就不是昏君,他一味求和与南宋的局势有很大关系。

而大明在和瓦剌的对峙中拥有更多的主动权,精明的赵构并不会对瓦剌奴颜婢膝的求和。更何况大明朝的疆域本身就是完整的,不存在南宋需要“驱逐鞑虏,还我河山”的北伐,很符合赵构“守成之君”的定位。

宋高宗禅让给宋孝宗

赵构还有一大优势就是长寿,真实历史上他活到了八十一岁,只是因为顾及到自己不光彩的政治生涯,提前禅位给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人。只要他解决了明英宗的问题,可以有大把的时间来统治大明。

所以如果赵构处在朱祁钰的位置,将不会再有“夺门之变”发生,“景泰”的年号可以持续更多年,并且继位者很可能不是明宪宗朱见深。只是大明的国运和走势恐怕并不会变化太多,赵构的施政趋于保守,他并不会做太大的改革,明朝制度的根源性弊病无法得到更正,仍会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和灭亡,最多延长几十载国祚。

假想2:朱祁钰变成宋高宗

再把脑洞聚焦到朱祁钰身上,假如他处在赵构的位置,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呢?

同样假设朱祁钰是以登基前的状态穿越到宋代,主要有两个问题。

一是能不能抵挡金国的进攻

朱祁钰登基前毫无从政经验

十分巧合的一点,赵构登基时20岁,朱祁钰登基时21岁,也就是说二人前半生的人生轨迹竟然非同寻常的一致。

但是尽管登基时朱祁钰比赵构还年长一岁,在才干和城府上却逊色不少。

赵构天性聪明、博闻强识,每日能诵读书籍千余言。更关键的是,大宋不同于大明,没有限制藩王从政做事。金军第一次南下包围汴京时,赵构还主动请命去金营议和,可谓是有胆识、有气魄。第二次金军南下,赵构就被任命为河北兵马大元帅。

靖难之役因削藩而起,也最终促成了削藩

朱祁钰却差了很多,明代从永乐帝开始大大削弱了皇室宗亲的权利,亲王都不得参与任何文武政治活动,只能无所事事地养尊处优。

所以让如此成长起来的朱祁钰穿越成宋高宗,将会有一种灾难性的后果。

宋廷的重大弊病就在于内斗消耗,主战派、主合派争执不休,需要当权者来主导中和。朱祁钰显然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他在明朝能够成功,更多地依靠了孙太后和于谦等一干能臣。面对宋朝官场焦灼的政治斗争,朱祁钰极有可能遭到架空,混乱的南宋朝廷也难以抵挡金国的进攻。

二是南宋朝廷的运势和走向

宋朝军民英勇抗金

虽然南宋朝廷可能陷入混乱,金国人不大可能一口气吞并宋朝。毕竟金国是新建的国家,刚刚吞并的大辽国土还没有消化完全,黄河以北更是有各种民间抗金义士,他们的兵力不足以全面统治大宋。

所以金人在掳走北宋朝廷后,扶植了“伪楚”政权,以原北宋太宰张邦昌为国君。他们一再南下进攻南宋的目的,就是为了彻底消灭南宋朝廷,以扩大傀儡政权的影响力,最终逐步蚕食南宋。

张邦昌建立伪楚政权

朱祁镇穿越到南宋后,并不会直接被金国擒获,他可以在颠沛中逐步成长,建立起自己的威信,任用李纲、宗泽、岳飞、韩世忠等等贤良,在南宋百姓的支持下逐渐恢复元气。当然做到这一步,朱祁钰需要比赵构花费更多的时间,对金国的抗争也会陷入持久的消耗。

所以南宋很难突破半壁江山,根基的腐败和实力的贫弱需要长时间来恢复,而在北面蒙古已经崛起,最终难以逃脱覆灭的命运。

结语

历史没有假如,但是对宋高宗和明代宗的一番“换位思考”,却能让我们看清赵构和朱祁钰、明朝和南宋,走向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

朱祁镇和朱祁钰

朱祁钰为人憨直,但能力和城府不足,景泰年间的改革和复兴,更多是于谦等贤臣的扶持。而朱祁钰本人对皇位的贪恋,以及偏执地改换太子,造成了“夺门之变”,让明朝再次出现动荡。

大宋的终章——“崖山海战”

赵构富有智谋和城府,凭借一己之力整饬了混乱的朝政,让宋朝得以喘息。但是大宋积弱已久、积弊已深,出于对统治地位和利益的考虑,赵构选择了保守和偏安的国策。虽然赵构确保了自己的皇位,还在禅位后安然活到八十一岁,但南宋的元气却在不断亏损,最终没能躲过被蒙古灭亡的命运。

所以把二人对换,只会造成短暂的影响,无法改变大宋和大明的国运走向。

我们转型不易,新知识内容立足于正能量、实用,觉得《假如宋高宗与明代宗互换位置(大宋和大明会有怎样的变化)》对你有帮助,请留言收藏!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大明第一功臣被杀害后:刽子手自刎 锦衣卫落泪(皇太后不吃饭)

大明第一功臣被杀害后:刽子手自刎 锦衣卫落泪(皇太后不吃饭)

...了,以他为首的一帮大臣支持当时明英宗朱祁镇的弟弟,明代宗朱祁钰继承皇位,呵斥了一些大臣想要南逃撤退的消极思想。朱祁镇正是因为于谦的坚守、运筹帷幄,使得“北京保卫战”明军取得了胜利,大明王朝也没有...

2023-06-26 #历史趣闻

揭秘:史学大家们谈起宋高宗都说“岳飞必死”(这是什么逻辑)

揭秘:史学大家们谈起宋高宗都说“岳飞必死”(这是什么逻辑)

...构为一己“私心”杀戮忠良,心安理得的偏安江左,也让大宋永远错失翻盘复仇的机会!宋朝,听起来也挺高大上,但三百来年从来就没有扬眉吐气过,东躲西藏,丧家犬一般。之所以如此,其根本原因就是立国方针失败,也就...

2022-12-25 #历史趣闻

被严重低估的明朝君主 为大明延续160年(打外仗比朱棣还生猛)

被严重低估的明朝君主 为大明延续160年(打外仗比朱棣还生猛)

...年和蒙古人打仗被活捉了,后来明朝换了他叔叔当皇帝(明代宗朱祁钰),他叔叔当了皇帝之后就把他的太子之位给废了,一直到后来明朝发生“夺门之变”,明英宗把皇位夺回来之后他的太子之位才被恢复。可能也正是...

2023-09-24 #历史趣闻

大明风云:他是明迁都北京后(唯一没有葬于十三陵的皇帝)

大明风云:他是明迁都北京后(唯一没有葬于十三陵的皇帝)

...明风云:他是明迁都北京后,唯一没有葬于十三陵的皇帝明代宗朱祁钰,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异母弟。母贤妃吴氏,明朝第七位皇帝。朱祁钰生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长兄朱祁镇即位后,封其为郕王。正统十...

2023-07-08 #历史趣闻

大明皇帝列表排名表 明朝16位皇帝出生离世日期(朱元璋开局一个碗)

大明皇帝列表排名表 明朝16位皇帝出生离世日期(朱元璋开局一个碗)

...1435年1月31日)6.明英宗朱祁镇(1427年11月29日-1464年2月23日)7.明代宗朱祁钰(1428年9月11日-1457年3月14日)8.明宪宗朱见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9.明孝宗朱佑樘(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10.明武宗朱厚照(1491年10月26日-1521年4月20日)11.明...

2023-08-31 #探索发现

朝堂斗殴 他当场打死锦衣卫头子(明代暴力哥从此扬名立万)

朝堂斗殴 他当场打死锦衣卫头子(明代暴力哥从此扬名立万)

...体制,兵部尚书是不能直接指挥军队的。为了保卫北京,明代宗朱祁钰专门下诏,授予于谦“提督各营军马”,命在京的各营将领皆接受其节制。将士凡有违抗军令者,于谦有先斩后奏之权于谦担负起了全权指挥北京保卫战的重...

2023-04-28 #历史趣闻

大明王朝的覆灭 谁也脱不了关系(自家王朝都不珍惜指望别人)

大明王朝的覆灭 谁也脱不了关系(自家王朝都不珍惜指望别人)

...战的奇迹,可是他也不想想,当年是军民齐心,新上任的明代宗,好歹也是个明君,而且身边又有良臣于谦等人辅佐,何愁不胜利?回头再看看你风雨飘摇的大明帝国,将军们外出和李自成拼命,你军饷不到位也罢了,人家拼的...

2023-02-06 #历史趣闻

姚广孝的三个预言 曾预言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审时度势的结果)

姚广孝的三个预言 曾预言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审时度势的结果)

...无尽无期”,其中所提及的故事就是明英宗朱祁镇和明代宗朱祁钰之间的爱恨纠葛,明英宗被瓦刺抓走,明代宗登基,一年后朱祁镇被放回来,却被朱祁钰囚禁了7年,最后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重新登上皇位,朱祁钰则在一...

2023-08-24 #探索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