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排行榜,探索世界,了解各类奇异学识!

司马懿死后不准后代扫墓(千年后才知道他的远见)

时间:2023-09-10

司马懿遗嘱写道,于首阳山为土藏,不坟不树;作顾命三篇,敛以时服,不没名器,后终者不得合葬,意思是说死后葬在首阳山,墓前不立坟、不立碑、不栽任何植

TIPS:本文共有 43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 分钟。

司马懿,三国时期魏国的权臣、政治家以及军事家,一生经历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统治者,晚年则发动高平陵之变(也称正始之变),夺取曹魏的政权,72岁病逝于洛阳,遗愿要求后代不要设陵墓,也不准扫墓,千年后才知道司马懿相当老谋深算。

司马懿遗嘱写道,“于首阳山为土藏,不坟不树;作顾命三篇,敛以时服,不没名器,后终者不得合葬”,意思是说死后葬在首阳山,墓前不立坟、不立碑、不栽任何植物,入葬穿平时的衣服,不要陪葬任何贵重物品,之后遗孀去世,也不能合葬,而他的后代子孙亦遵照遗嘱,从未扫墓祭拜。相较于古人死后重视光荣下葬、建造陵墓,司马懿的做法令人匪夷所思,一切原因与高平陵之变有关,当时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诛杀曹氏家族还有亲曹家的官员,虽然为自己后代子孙铺平道路,但也在历史上留下骂名。

诛杀如此多对手,司马懿担心过去所做所为,会祸延子孙,因此才会立下该遗嘱,不敢大张旗鼓设陵墓,也不准祭拜,他的做法与曹操如出一辙,曹操陵墓确切位置近两千年来一直是个谜,直到2009年才在安阳市考古确认。

我们转型不易,新知识内容立足于正能量、实用,觉得《司马懿死后不准后代扫墓(千年后才知道他的远见)》对你有帮助,请留言收藏!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2)
  1. 友谊四方2023-11-17 11:06友谊四方[黑龙江省网友]203.89.12.224
    哇,司马懿这一举动实在是太有担当了,千年后的后代肯定会感激他的决定。
    顶8踩0
  2. 黄家龙2023-10-14 09:13黄家龙[澳门网友]203.17.136.54
    司马懿真是个有远见的人啊,居然在死后就为后代考虑起来了。
    顶7踩0
相关阅读
三国时期的一位谋士:名气不如诸葛司马懿(但是很有远见)

三国时期的一位谋士:名气不如诸葛司马懿(但是很有远见)

然而事实是否与三国演义中所说的一样,鲁肃的真实事迹究竟是什么

2023-06-30 #猎奇八卦

司马懿怎么死的 历史上司马懿真实死因(辞官后病故家中)

司马懿怎么死的 历史上司马懿真实死因(辞官后病故家中)

司马懿怎么死的司马懿是三国时期曹魏的权臣,也是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作为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以及权臣,司马懿去世后在他的儿子获封晋王后

2023-05-19 #探索发现

诸葛亮和司马懿谁更加有远略

诸葛亮和司马懿谁更加有远略

想到他们两个之间的博弈。我就想到了我曾经下棋的经历。我有次和一个年长我十来岁的老哥下棋。我们之前来来回回下过多次,互有输赢,算是伯仲之间吧。可

2023-02-01 #自然地理

皇帝要他做司马光 下一秒他做了司马懿(杀了皇帝自己做皇帝)

皇帝要他做司马光 下一秒他做了司马懿(杀了皇帝自己做皇帝)

历史对司马父子三人的评价就是他们是野心勃勃,阴谋篡国的代名词,而阴狠、毒辣这一类词用在他们身上真的再适合不过了

2023-10-01 #未解之谜

魏延是怎么死的:被马岱于汉中杀害(曾与人大破司马懿)

魏延是怎么死的:被马岱于汉中杀害(曾与人大破司马懿)

魏延是怎么死的魏延是蜀国后期有名的将领,在五虎将不在后更是将领中的头一份的人物,但是由于魏延是刘备在平定西川和荆南时候的一个降将,算是后期加入

2023-08-08 #历史趣闻

曹睿为什么能镇住司马懿(司马懿深知身为人臣之道)

曹睿为什么能镇住司马懿(司马懿深知身为人臣之道)

司马懿深知身为人臣,与君相处之道,不仅没有任何想要篡夺权力的行为,反而对曹氏更加忠心

2023-06-27 #历史趣闻

曹操留下4人防止司马懿谋反 本可万无一失(却全被曹丕杀了)

曹操留下4人防止司马懿谋反 本可万无一失(却全被曹丕杀了)

不过曹丕之所以能够建立魏国,都多亏了他的父亲曹操,曹操终其一生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他很早就有篡汉自立的想法了,但是一直到死都没有真正的落实下去,

2023-08-14 #历史趣闻

历史上的司马懿和诸葛亮(两人对决两次不分胜负)

历史上的司马懿和诸葛亮(两人对决两次不分胜负)

历史上的司马懿和诸葛亮 两人对决两次不分胜负司马懿和诸葛亮,两人之间到底谁更千古流芳呢答案当然是诸葛亮,虽然他不是历史上的皇帝,当然也不是太子或者王爷之类的,更不是后宫的皇后妃子,他只是一个辅佐大臣,从诸葛亮骂王朗中可以看出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22-12-22 #历史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