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排行榜,探索世界,了解各类奇异学识!

科学家观察到晶体形成的第一毫秒内的短暂过程

时间:2023-08-30

但是,科学家们长期以来一直不清楚如何从随机运动的原子的混乱中产生这种原子有序

TIPS:本文共有 127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当我们生长晶体时,原子首先会聚在一起形成小的簇——这个过程称为成核。但是,科学家们长期以来一直不清楚如何从随机运动的原子的混乱中产生这种原子有序。

经典的成核理论表明,晶体一次形成一个原子,稳定地增加了有序的水平。现代研究还观察到两步成核过程,首先形成一个临时的高能结构,然后变成稳定的晶体。但是,根据由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Berkeley Lab)牵头的国际研究小组的说法,真实的情况更加复杂。

他们的发现最近发表在《科学》杂志上,揭示了金原子不是一个接一个地组合在一起,也不是进行单一的不可逆转的过渡,而是自我组织、分解、重组,然后多次重组,然后建立一个稳定的、有序的晶体。研究人员使用先进的电子显微镜首次目睹了这种快速、可逆的核过程。他们的工作为许多生长过程的早期阶段提供了切实的见解,如薄膜沉积和纳米粒子形成。

伯克利实验室分子铸造研究所的首席作者之一,研究员彼得·厄尔修斯(Peter Ercius)说:“当科学家试图以较小的长度尺度控制物质以生产新的材料和装置时,这项研究有助于我们确切地了解某些晶体是如何形成的。”

与科学家的传统理解一致,一旦研究中的晶体达到一定大小,它们便不再恢复到无序、不稳定的状态。指导该项目的一位教授Won Chul Lee对此描述如下:如果我们将每个原子想象成一个乐高积木,那么与其一次只建造一个积木块块,不如建造一座房子,事实证明这些块反复地装配在一起并破碎了再次分开,直到它们终于强大到可以在一起为止。但是,一旦设置好基础,就可以添加更多的积木块,而不会破坏整体结构。

仅由于TEAM I(世界上最强大的电子显微镜之一)上新开发的检测器的速度,才能看到不稳定的结构。内部专家团队在伯克利实验室分子铸造的国家电子显微镜中心指导了实验。使用TEAM I显微镜,研究人员以高达625帧/秒的速度捕获了实时的原子分辨率图像,这对于电子显微镜来说异常快,比以前的研究快约100倍。研究人员观察到单个金原子形成晶体,分解为单个原子,然后一次又一次地重整为不同的晶体构型,然后最终稳定下来。

厄尔休斯说:“较慢的观测会错过这个非常快、可逆的过程,而只会看到模糊而不是过渡,这解释了为什么从未见过这种成核行为的原因。”

这种可逆现象背后的原因是晶体形成是一个放热过程,即释放能量。实际上,当原子附着在微小核上时释放出的非常高的能量会升高局部“温度”并使晶体熔化。这样,初始的晶体形成过程会逆着自身进行,在建立足够稳定以承受热量的核之前,会在有序和无序之间多次波动。该研究小组通过对假设的金原子和纳米晶体之间的结合反应进行计算,从而验证了其对实验观察结果的解释。

现在,科学家正在开发甚至更快的检测器,该检测器可用于以更高的速度对过程成像。这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原子混乱中是否还隐藏着更多的形核特征。该小组还希望发现不同原子系统中的类似转变,以确定这一发现是否反映了成核的一般过程。

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之一Jungwon Park总结了这项工作:“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发现了晶体成核过程的新原理,并通过实验进行了证明。”

我们转型不易,新知识内容立足于正能量、实用,觉得《科学家观察到晶体形成的第一毫秒内的短暂过程》对你有帮助,请留言收藏!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3)
  1. 孙健雄2023-11-27 21:48孙健雄[国外网友]202.89.12.111
    这让我对科学的力量感到震撼,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还有很多待发现的地方。
    顶5踩0
  2. ζ 殇ヾ诠释我们的无奈2023-10-28 23:15ζ 殇ヾ诠释我们的无奈[西藏网友]103.53.181.227
    这些科学家太厉害了!他们的研究对材料科学和化学工程领域都有着重大意义。
    顶8踩0
  3. 天亮不分手2023-09-29 00:41天亮不分手[辽宁省网友]202.74.254.50
    哇,科学真是太神奇了!能够观察到这么微小的时间尺度,让我们更加了解自然界的奥秘。
    顶1踩0
相关阅读
普通人也有“舍利子”(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做出来了)

普通人也有“舍利子”(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做出来了)

...接的逐级加温的方式,来观察人体骨骼在低温到高温这个过程中的变化。在200℃时,骨骼因为受热水分散失开始出现裂纹和收缩,此时还远没有达到骨骼的焚化温度,所以没什么特别的现象。等温度来到了400℃,骨骼中的有机质...

2023-10-07 #自然地理

科学家发现 地球的外壳竟然是从内部长出来的(耗费了30亿年)

科学家发现 地球的外壳竟然是从内部长出来的(耗费了30亿年)

科学家在研究地球的过程中发现,大概30亿年前膨胀形成了地球的外壳,形成的外壳是比较脆弱的,最后分裂变成了地壳碎片,长出了新的地壳。这一研究颠覆了很多人的想法,在他们看来地壳是在漫长的过程中不断形成的,可...

2023-07-13 #猎奇八卦

科学家在来自火星上的岩屑上生长了微生物

科学家在来自火星上的岩屑上生长了微生物

...大量结壳外,我们还观察到胞内形成了非常复杂的性质的晶体沉积物(铁、锰氧化物、混合锰硅酸盐)。这是诺亚河火星角砾岩上生长的独特特征,我们在陆地矿物源和石质软骨陨石上进行培养时,以前没有观察到这种微生物。...

2022-12-21 #自然地理

防弹手机萤幕将成为现实:(科学家从金属创造出强硬的透明玻璃)

防弹手机萤幕将成为现实:(科学家从金属创造出强硬的透明玻璃)

...己的超纯尖晶石粉末,利用一种名为“烧结(sintering)”的过程,它们能够在热压中形成晶体薄片(如图所示)这个材料还被发现在光学上是非常纯净的,因此可以用来做成灵敏的红外线相机和雷射的镜片。Sanghera博士说:“雷射可以...

2023-08-17 #未解之谜

科学家发现“新钙钛矿制造技术”可能导致家庭太阳能电池普及生产

科学家发现“新钙钛矿制造技术”可能导致家庭太阳能电池普及生产

...膜的难以制造要求阻碍了较大规模的类似性能。当前制造过程通常涉及将抗溶剂滴到已经旋涂到衬底上的钙钛矿前体上。理想情况下此技术可以创建具有均匀,高质量晶体结构的薄膜。但是必须严格控制工艺条件,并且必须在初...

2023-01-18 #自然地理

科学家发现第三种磁性(将改变数据存储方式)

科学家发现第三种磁性(将改变数据存储方式)

...李杨和同事首次合成这种物质的一个大尺寸纯晶体,整个过程历时10个月。随后,他们一直对这种晶体的性质进行细致研究。绝大多数物质都拥有不连续的量子态,量子态的改变用整数表达,相比之下,液态自旋量子表现出碎片...

2022-12-05 #科学探索

这重大发现让科学家们重新思考地球的水是从哪里来

这重大发现让科学家们重新思考地球的水是从哪里来

...击时期,地球有可能是失去质量,而不是获得质量;这种过程被称为碰撞侵蚀(collisional erosion)或撞击侵蚀(impact erosion)。这仍然是一个未经证实的假设。但在加拿大萨德伯里(Sudbury)陨石撞击坑的一项最新研究,揭露出碰撞蒸发掉...

2023-06-05 #未解之谜

中国科学家发现不可思议的神秘物质(可穿越人体而不留痕迹)

中国科学家发现不可思议的神秘物质(可穿越人体而不留痕迹)

...戴长江研究员。他们探测到当这种物质在偶尔穿越碘化钠晶体时同样不会留下任何痕迹,但是偶尔会撞击晶体中的原子核时,则会发出微弱光线。尽管这一微弱光线肉眼看不见,但是通过光电倍增管会捕捉到这丝光线并转化成电...

2023-07-31 #自然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