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排行榜,探索世界,了解各类奇异学识!

曹操的谋士有哪些(曹操手下谋士排名及其特点)

时间:2023-08-17

提到曹操手下的五大谋士,咱们一般是说郭嘉、荀彧、荀攸、程昱、贾诩,这个顺序显然是以曹操的心理亲善度来排列的,没什么逻辑上的意义

TIPS:本文共有 431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探秘志小编认为,曹操是三国时期最伟大的枭雄,大家都知道,一个人的成功,背后必定有各种奇人异事的鼎力相助,而在三国时期,一个人能否成功,背后的谋士占据了巨大的因素,例如我们熟知的诸葛亮,如果刘备没有诸葛亮,可能历史都不会记载刘备的名字,可见谋士在当时的重要性,今天我们不谈刘备和诸葛亮,我们就来谈谈曹操,你知道曹操的谋士有哪些吗?他们都有什么优势和特点呢?下面,探秘志小编就为大家整理出曹操手下谋士排名及其特点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曹操手下的那些谋士吧。

提到曹操手下的五大谋士,咱们一般是说“郭嘉、荀彧、荀攸、程昱、贾诩”,这个顺序显然是以曹操的心理亲善度来排列的,没什么逻辑上的意义。

在《三国志》中,陈寿将荀彧、荀攸、贾诩归为一传,而将程昱、郭嘉与董昭、刘晔、蒋济、刘放孙资这些第二梯队的谋士放在一起。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呢为什么呢为什么呢?

陈寿在郭嘉那搓人的结语中给出了答案:

“评曰: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于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程昱郭嘉神马的,他们都是当世奇才,尽管他们品德举止的风评不太好,与荀攸相比差得很多,但是在军事谋划这方面,跟荀攸还是一个水平的。

熟读三国的人应该知道,荀彧和贾诩,不仅智略过人,而且他们在为人处事上都有各自的独到之处。而荀攸比之更是有过之无不及,他在品行和智略方面都得到过曹操最高的评价,因此在这段结语中,陈寿将荀攸作为标杆,让程昱郭嘉等人与之比较,得出结论。综上所述,荀彧、荀攸、贾诩,是属于“德才兼备”,而程昱郭嘉,在品行方面,至少是在风评方面就不及那三人了。

品行的评价,是前三者与后两者的第一道分水岭,下面来看看他们各自的特点。

荀彧,关键词:体大思精,总统后盾

荀彧被冠以“王佐之才”的称号。所谓王佐之才,就是“辅佐君主成就王业的人”。这里的“王”,恐怕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君主”、“君王”,它的内涵更偏指“王道”,即依靠“圣王仁义教化”治理国家的方式。当然,我个人认为纯粹的“王道”是不可取的,乱世治世都不可以,尤其是在乱世。实际上荀彧也不是那种固守“王道”的儒家卫道士,但至少忠君、仁义、德政的思想在荀彧的政治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基于这样的思想结构,结合乱世务实的现实需要,荀彧必然会成为一个全能型,而且处事细致的智囊。

笔者在看过《三国志》荀彧的传记后,发现荀彧看问题往往非常深刻,是五人中最体大思精的一位。

他年轻时曾经预言,家乡颍川由于处在版图的中心地带,早晚会遭到掳掠,应该尽早迁到外地。这样的论断,综合了他对地理、人情、时事的了解和推断。张邈与陈宫在兖州叛乱的时候,豫州刺史郭贡领兵来到荀彧镇守的城下,说要求见荀彧。夏侯惇劝阻荀彧,认为非常危险。荀彧却认为,郭贡和张邈关系一般,他仓促来到城下,显然没有成熟的打算。这个时候前往说服他,即便不能为我所用,也可以让他保持中立。如果这个时候怠慢他,郭贡一定会怒而攻城。结果荀彧轻身入敌营,郭贡见荀彧没有惧意,认为城池一定难以攻打,于是引兵退走。显然,基于对人情、时事的精准掌握,荀彧再一次建功。

在之后辅佐曹操攻略吕布、袁绍、刘表,迎奉天子的过程中,荀彧每每进谏,往往会从大势角度,撷取影响战争胜败的诸多因素中最关键的那些部分,对曹操进行劝谏。比如建议曹操先攻吕布,后取徐州的时候,荀彧就从人心、粮饷、战略、战术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再比如建议攻打袁绍时,荀彧引用楚汉相争的故事,从用人气度、决策、治军、德行四个方面论述了战胜的可能性。对时局一贯全面客观精准的论述,在其他谋士那里是找不到的。

正是由于荀彧智能的全面和细致,所以我们看到他不仅能提出正确的战略战术、给予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正确政治方针,还能分拨粮草、举荐贤能,可谓样样皆通,样样皆精。因此善于用人的曹操往往让他做后方的总调度官,成为自己在外出征强大的后盾。

荀攸,关键词:传奇完人,战术大师

这货就是个传奇。

荀攸这个人非常聪明,他十三岁的时候就能察言观色,竟发现了一个深藏不露的杀人在逃犯!

年轻的时候,这小子更加有胆识。董卓烧毁洛阳迁都长安之后,他曾经主谋刺董,并计划辅佐皇帝、号令天下,成就齐桓晋文的霸主之业!这个家伙的想法是在是尼玛太超前,太劲爆了!!!显然在那个时候,荀攸就已经看出天下分崩、王权旁落乃大势所趋,而且还敢身体力行的要当齐桓晋文!应该说荀攸才是三国时期“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思潮的奠基人。然而毕竟是年少轻狂,这孩子后来让董卓抓起来了。此时荀攸又表现出常人难及的明智与豁达,反正要死了,不如每天开开心心,该吃就吃,该喝就喝。也真是他命大,恰好不久董卓被刺杀而死,他自己也就因此免罪。在此之后,《三国志》上有一句话,我看的触目惊心。

“攸以蜀汉险固,人民殷盛,乃求为蜀郡太守”

大家都明白,这孩子见失去了当齐桓晋文的机会,便要跑到一个绝对保险的地方,随时准备割据自立。然而他最终成为别人的谋主,而不是自立门户,也是由于这种激进的性格。即便不是因为道路阻隔无法到达蜀郡,荀攸也终将被真正的领袖收服。不过,或许正是年轻时的这些变故,将中年的荀攸打磨成一个德才并重、近乎完人的优秀人才。在成为曹操的谋主之后,曹操对荀攸的评价,是对所有谋士评价中最完美的:

①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

②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

③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

④孤与荀公达周游二十余年,无毫毛可非者。

⑤荀公达真贤人也,所谓“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孔子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公达即其人也。

⑥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军师之去恶,不去不止。

唯有眼界广阔,乐观阳光,经权达变,算无遗策的荀攸,才能获得这样的评价。

与郭嘉相比,荀攸与曹操其实更有默契,白马之战的时候,他们一个眼神就明白了对方的意思,然后付诸实行,将辎重丢弃给追兵,任其捡拾,待其阵型大乱,一鼓反击,竟斩杀了大将文丑。须知曹操号称“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能与他达成默契的荀攸,也一定是位传奇英才。在荀攸的战术建议之下,曹操在吕布、刘表、袁绍等人的战斗中屡屡获胜。《三国志》称,荀攸前后策划了奇策十二条,只有好朋友钟繇都知道,后来钟繇在编纂这些奇策的时候去世了,于是世间也就难以流传荀攸的奇策。然而也许正是如此,更令这位战术大师多了一些神秘的色彩。

贾诩,关键词:经权达变,长于应对。

贾诩的关键词与荀攸的特点雷同,事实上他的综合评价确实不如荀攸。毕竟这个家伙几度易主,而且一句话就能搅得天下天翻地覆的。然而在几度易主的过程中,贾诩所展现出的“经权达变”的修为,又是荀攸所不及的。正如《三国志》里所说:“权以济事”,也就是应对事故、应对人事。

李傕、郭汜、段煨、张绣,这些位土匪大爷哪个是省油的灯?然而只要贾诩一说话,他们保证都听话。贾诩善于细致入微的体察说话对象的身份、处境、性格,采取适当说服或者应对方式,让对方乖乖的顺着自己的话做。他不仅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而且是“说什么人听什么”,这不能不说是贾诩能够深刻抓住矛盾的本质,用最实际管用的说辞说服对方,而绝不会拘于自己的城规。也正是这种明察秋毫、务实应变的思维方式,贾诩在战术上还曾经让曹操小小的尝到败果、让马超和韩遂这两个稀里糊涂的家伙一败涂地。

贾诩长于应对,能够根据既有的情况找到最佳的应对方案,所以贾诩处事永远是被动的、低调但聪明的。这也是为什么他后期在魏国越混越好的原因,这种低调隐忍,为他的风评加了不少分,因而得以和二荀同列。

需要看到,由于贾诩的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他很难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贾诩看问题往往有根有据,然而事务的发展往往是不可控的,是需要亲力亲为来引导,而不是因势利导而应对,所以虽然贾诩在战略展望方面的言论往往没有说服力,他一般只是说应该怎么准备打,而说不出来到底如何打。尽管赤壁大战、曹丕南征两次失败,都从侧面说明曹氏父子没有听他贾文和是错误的,但也并不能说明贾诩在战略策划上有多高明。其实说到底,在这点上与荀氏兄弟的差距,症结就在是否“知己知彼”。中原那些人物,荀氏家族作为世家大族,那是很掌握了一些资料的,荀氏兄弟自然也有机会了解曹操的敌人。但是对江东就不一样了,贾诩并不了解江东的情况,所以人家也没办法提出具体的战略。说白了,对江东的攻略,换做二荀,不一定照样不行,但难度也会空前加大。如此看来,贾诩就足以与二荀比肩了。

程昱,关键词:勇略过人,刚戾傲慢

我仔细研究了一下程昱的语录,发现他建议的口气都相当激烈、相当傲慢、相当自大,即便是对曹操也是这样。在此不得不佩服曹操的气度。你即便是岁数大,对于上司也多少收敛点吧?不过程昱就是这样,一片赤胆忠心,别的不管,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种人也是艺高人胆大,没什么干不出来的。

早年在家乡城池,一次遇到县丞呼应黄巾作乱,一城百姓都向东跑到了山上。县丞领着贼人们不久出城,在城西五六里停了下来。程昱侦查到这种情况,就建议城中的大姓率领百姓杀回去,因为贼人显然没有攻城的能力,只不过是劫掠财务罢了。百姓们没见识,不想去,程昱一不做二不休,派人在东边冒充黄巾贼来了,愣是把百姓们吓回了城中。县丞发现没了退路,便领着贼兵来攻城,程昱求县令组织守城,果然贼人攻城不克,于是要走。此时程昱率领吏民开城追击,竟将贼人们打得一败涂地。其人胆勇可见一斑。

后来,袁曹对峙,袁绍带领十万人马即将南渡,而当时程昱镇守南方的城池,士兵只有700。曹操想给程昱增兵2000,程昱却说袁绍必然以自己兵少,不会来攻,如果增兵,袁绍就不得不攻城,那时我肯定受不住。因此不如不增兵。后来袁绍果然没有派兵攻打程昱。曹操对贾诩说:“这货太猛,猛于贲、育。”孟贲、夏育,貌似是战国时期两名勇士,曹仁曾被称赞“曹大司马之勇,贲育弗加。”而程昱的胆气,也足以与这两名猛士相比了。

我们转型不易,新知识内容立足于正能量、实用,觉得《曹操的谋士有哪些(曹操手下谋士排名及其特点)》对你有帮助,请留言收藏!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3)
  1. 2月水瓶2023-11-24 03:542月水瓶[广东省网友]202.14.88.17
    曹操身边的谋士都具备高超的智慧和策略,他们的出谋划策为曹操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顶2踩0
  2. nenyalanye2023-10-22 03:47nenyalanye[北京市网友]45.124.21.169
    曹操手下的谋士以智谋著称,他们在曹操的统领下为三国时期的政治和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顶0踩0
  3. jiujiu2023-09-19 03:40jiujiu[火星网友]202.8.77.194
    曹操的谋士有荀彧、郭嘉、荀攸等,他们都是智谋过人,为曹操出谋划策,是曹操军事和政治上的重要支持者。
    顶0踩0
相关阅读
曹操手下五大谋士排名(郭嘉可和诸葛亮争三国第一谋士之位)

曹操手下五大谋士排名(郭嘉可和诸葛亮争三国第一谋士之位)

...有皇帝之实的枭雄。而曹操能拥有这般权势,其手下诸多谋士和将领也是必不可少的。曹操手下谋士很多,有五大谋士是最不可忽略的。曹操手下五大谋士排名郭嘉郭嘉可以说是曹操手下第一谋士,为帮助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

2023-08-06 #历史趣闻

荀攸和荀彧的关系:叔侄和同事关系(同为曹操谋士)

荀攸和荀彧的关系:叔侄和同事关系(同为曹操谋士)

...时期人才鼎盛,因此有不少的名人趣事,还有许多出名的谋士,比如说诸葛亮就是当时最出名的一个谋士了,而与之敌对阵营的曹操也是有许多厉害的谋士的,比如说荀攸和荀彧两个人,那么他们的名字这么相似,到底有什么关...

2023-01-15 #历史趣闻

曹操五大谋士是谁:荀彧等五人(荀彧和诸葛亮不分伯仲)

曹操五大谋士是谁:荀彧等五人(荀彧和诸葛亮不分伯仲)

曹操的五大谋士是:程昱、荀彧、郭嘉、荀攸、贾诩。这五大谋士都是曾经曹操手底下的得力干将。曹操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也离不开这位闲人的帮助,当然在实际生活中这五个能人对于曹操忠心耿耿,在战场上总会挺身而出。...

2023-01-09 #历史趣闻

荀攸是什么朝代的人物:东汉末年人物(曹操账下谋士)

荀攸是什么朝代的人物:东汉末年人物(曹操账下谋士)

...传世佳作,而曹操身为三国时期的一个霸主,手下有许多谋士,其中荀攸就是他身边比较厉害的一个,那么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他吧!荀攸是什么朝代的人物荀攸是东汉末三国初期的一个人物,出身士族,家中十分富裕,并且...

2023-07-14 #历史趣闻

舌战群儒的主人公是谁 诸葛亮(联合东吴给曹操下马威)

舌战群儒的主人公是谁 诸葛亮(联合东吴给曹操下马威)

...,于是联合东吴一起想给曹操一个下马威,殊不知被东吴谋士们使劲刁难,这不仅是一场口才的较量也是学识的较量,最后诸葛亮和谋士们几番周旋之后,唇枪舌剑把谋士们说的哑口无言。一、舌战群儒故事过程东汉末期曹操想...

2023-07-01 #历史趣闻

荀攸简介:曹操谋士之一 献计活捉吕布(计斩颜良文丑)

荀攸简介:曹操谋士之一 献计活捉吕布(计斩颜良文丑)

说到荀攸,很多人应该认识,他是三国24谋士之一,属于曹操阵营,曾屡出奇计,为曹操建立曹操做出巨大贡献。荀攸从小就很聪明,13岁就懂察言观色,为官后曾谋刺杀董卓而入狱,后为曹操的军事,帮助其活捉吕布,计斩颜...

2023-10-08 #历史趣闻

荀彧简介:东汉末年顶级谋士(反对曹操称王后自杀身亡)

荀彧简介:东汉末年顶级谋士(反对曹操称王后自杀身亡)

...熟读《三国演义》的朋友肯定不陌生,他是曹操手下五大谋士之一,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等方面多有建树。照理说荀彧名声应该很响亮,可惜他对汉王朝很忠心,辅佐曹操只是希望能将汉朝带入正常轨迹,而不是改朝换代...

2023-01-13 #历史趣闻

郭嘉简介:东汉末年谋士 曹操最信任的人(38岁早逝)

郭嘉简介:东汉末年谋士 曹操最信任的人(38岁早逝)

...演义》的朋友,对郭嘉肯定不陌生,他曾是曹操最信任的谋士,能力极强,是当时所有谋士中的佼佼者,可惜38岁英年早逝。郭嘉死后一年,曹操就兵败于赤壁,从此天下三分,这也令许多读者感慨,如果郭嘉不死,曹操可能早...

2023-02-04 #历史趣闻